久久总结网 >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最新6篇

教案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核心文件,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保持条理性的重要工具,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下册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最新6篇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在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着重练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写作能力。

3、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作用,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也欣赏了美丽的神话故事。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它的名字叫赵州桥。(连读两遍)

2、在检查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然后指名读,而后齐读两遍。那么在本课中还有两个多音字(连读2遍)大家生字词都掌握的很好,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学习这座世界著名的拱桥。

(二)过程

1、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到赵州桥的位置、建造年代、设计者等一些基本概况。

(2)同桌间相互交流课文中你认为较为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赵州桥基本概况。

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的赵州桥有一个中心句,是哪一句你知道吗?(指名回答)(板书:雄伟坚固)全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都写了赵州桥的哪几方面内容?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仔细听,边听边用横线画出体现赵州桥雄伟的语句。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画的也很认真,那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是从哪里看出赵州桥的雄伟?(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并逐句解释)

a、体会赵州桥雄伟

a、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①因为它的桥长大约有我们的10个教室那么长②桥宽比我们3个教室还宽

b、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b、体会坚固从结构设计特点来体会(看)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b、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当我们站在桥下,看着37米多宽的桥面。50多米长的桥,你有什么感想?那为什么又说仅仅长50多米的赵州桥雄伟?在当时看来,我们建桥没有搅拌机。钢筋、混凝土,当时人们又是怎样做到的?)那你现在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有了什么感受,对他们充满了什么感情?(自豪、崇敬、崇拜)(板书:材料、结构)

c、赵州桥不仅有一个大桥洞,还有什么呢?我们往下看,生自读课文。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它与其他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回答)

d、a、这种设计指的是哪种设计?——大桥洞、小桥洞。那什么是创举呢?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

b、课文中的“创举”指的是什么呢?——四个小桥洞(指名回答)

c、大小桥洞各有什么作用?平时——发大水时——(出示,直观讲解)

d、这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生回答,找出关键语句:既……又……原来这四个小桥洞的作用这么奇妙,那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吧。(齐读)

e、为什么说可以减轻冲击力呢?——大桥洞没有桥墩,小桥洞可以排洪真是一举两得,怪不得洪水冲不垮。那同学们,你们觉得赵州桥怎么样?生回答:非常坚固教师板书:坚固

本段中出现一个句式:既…又…如果我们把前后顺序掉换一下,发现意思没有改变,说明该句式这两部分内容不分先后,先说哪一部分都可以,所以说明这一对关联词是表并列关系。那下面我请几名同学用既…又…来说几个句子。(指名回答,做评议)

体会赵州桥的美观(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a、好,体会了雄伟坚固的赵州桥,那么它的美观又从何体现呢?让我们来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写赵州桥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

b、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一句话——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指名读)哪个部分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谁来说一说?哪些部分又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生回答)那你们知道该段第一句话好在哪儿吗?——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提示大家本自然段写的是赵州桥的美观)像这种既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下面的内容,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过渡句。在这里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师板书:过渡句,承上启下)

把赵州桥坚固美观的两个特点连接在一起用了一个关联词:“不但,而且。”(板书:这组关联词表示递进的关系)向我们说明赵州桥有坚固的特点,而更难得的是还很美观。师指名用关联词造句练习。

c、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一想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桥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图案各不相同,非常美观。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看一下这些表现美观的句子。(出示,配上图案)这些词语把龙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读)让我们带着对赵州桥美观的赞叹再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同学门有没有注意到这这个标点符号“:;”那么这里的冒号有什么作用呢?——引起下文。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冒号后面有的…有的…还有的…和所有的龙都属于精美图案。那请同学们注意,分号有什么作用呢?——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不分顺序先后,并列地写出了三中龙的样子。那现在请同学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指名回答)

3、总结升华

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而且它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课文是怎样夸它的呢?(指名读)赵州桥世界文明、历史悠久,它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课堂总结

1、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创造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2、本课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来写一个事物。那我们也来试着说说、写写。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为中心句,展开写一段话。(生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自己写的段落,师生共同评议。

五、板书设计

桥长、宽

雄伟

大、小桥洞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一个大桥洞

减轻重量、节省材料

四个小桥洞

美观精美图案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记本课生字,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用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本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关键是体会邓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可抓住“挑选”、“小心”、“挥锹”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板书:邓爷爷)

2、课件出示邓爷爷的图片,学生说说你了解的邓爷爷,教师补充。

3、出示文中插图,邓爷爷在干什么?

(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认读几遍。

2、合作学习:

(1)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2)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错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我会读:

①同桌互读生字。

②出示生字卡片:

自愿读。

开火车读。

(2)我会记:

自愿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

(3)我会写: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认读。

②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的字:“爷”字上大下小;

“亲”字上下相当;

“节、岁”两个字上小下大。

双立人的写法可结合单立人进行指导。

③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4、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达到正确。

5、同桌接读,读熟课文。

6、再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

三、作业

了解植树节的来历。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这首古诗中畔、蝶、莺的字音和写法。

2、能够通过千朵万朵,满,压等词语体会到黄四娘家的花很多很美丽。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很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喜欢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还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诗歌。我们学过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呢?请把你知道的背给大家听。(《春晓》、《惠崇春江晓景》、《咏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多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而写这首诗时,杜甫刚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四川成都西郊外亲手建立的草堂内安身。草堂是在朋友和亲戚的资助下建成的:表弟给他送来建筑费;朋友送来桃树秧、绵竹等……草堂是经过诗人三个月的经营在暮春时节落成的。在这草堂,诗人暂时离开了动荡不安的大世界,他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自然间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关注和羡慕,成为他描摹和歌咏的对象。表现出难得的安然自得的情感。齐读课题。

指导认识畔字。学生注意畔的读音,它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田,右边是半。

畔是什么意思,江畔呢?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

1、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要求:响亮、正确、有节奏。想为本组争光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指导朗读:读古诗一定要读出它的韵味来,你看第一行的蹊,第二行的低,和第四行的啼是非常押韵的,所以我们在初读时,要把古诗的那个韵味感读出来。)

2、进行赛诗会。

3、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了哪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板书:花、蝶、莺)

4、蝶和莺的写法。

蝶,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虫字旁要写得稍微小一点,虫子旁的提要写在撇的上边,右边这部分稍微大一点。

莺是上中下结构,它的宝盖是冖要能托起草字头,黄莺是一种鸟类,所以冖下边是一个鸟字。

(二)自读,想象、感悟。

1、诗人是怎样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的?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把你想象到的景象跟同学说一说。

2、提示: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个简单的好办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试着学一学,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诗句的意思。

那好,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刚才学习的效果。

(三)理解——读 ,说想象到的景象。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提问: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花铺满了小路)那谁家的小路被花铺满了?你是怎样理解压枝低的?(花把枝条都压弯了),那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你们觉得这里的花怎么样呀?板书:多 你能通过朗读体现花多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3、诗人不仅抓住了能表现春天的景物——花,来描写春天, 并且写出了花多的特点。你们看简单的一个满,千朵万朵,压就能够让我们浮想联翩,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 让我不由得感慨!(出示:花真多呀,你看,那一树树花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花除了多,还有什么特点呢?你想象到了什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花真———你看,—————!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指导。)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是啊,花真多,花真美啊!不仅引来了诗人,还引来了蝴蝶在花中翩翩起舞,黄莺自在地歌唱。

诗句中是怎样形容蝴蝶和黄莺的呢?谁来读一读。

2、提问: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蝴蝶、黄莺、小蜜蜂、诗人)。

3、流连戏蝶时时舞,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读)

4、提问:恰恰啼什么意思?(正好传来一声声的啼叫)

多么惬意,多么动听的歌声呀,该怎么读,指名读。

5、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四娘家那迷人的春景吧!我看到了你们的眼神,感受到了你们的那份赞叹,谁愿意把你的那份感受,那份赞叹之情读出来。(指名有感情朗读。)

6、齐读。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让我们拿起书来,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那美丽的春景吧!

三、背诵

1、我们能有感情地朗读了,但能把它背诵出来吗?给几分钟试一试。

2、指名背诵

四、小结

1、我们今天学习了杜甫的这首描写春天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起来背诵。

2、作者抓住了春天的景物:花、莺、蝶来写;并且写出来他们的特点:多、流连、自在。你们认为杜甫想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杜甫的写作方法,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3、我们还学习了三个生字:畔、莺、蝶。记住了吗?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静 花 多

蝶 舞

动 莺 啼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方二则”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4、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养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6、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5个学生各读一个自然段。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现在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寓言讲一个养羊人养了几只羊,后来羊圈破了,狼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赶紧修养圈,他不听。结果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于是他醒悟过来,修好了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这个人的羊是怎么丢的呢?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好。

小结:那么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所以养羊人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如何?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紧把窟窿堵上了,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以后,他再也没丢羊。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一下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描写养羊人语言、心理的句子。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①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能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a、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

b、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紧”一词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可惜,要读出劝的语气)

c、指名尝试读。

d、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心情。

②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字,能看出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再次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①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②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一词想象养羊人当时的心理。尝试读出他当时的心情。

④指导朗读:抓住“赶紧”“结结实实”这两个词来朗读。从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3)说说句子的不同。

出示句子: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①说说这两个句子在用词上的不同。

②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一句更好?

(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词“赶紧”,写出了养羊人行动的迅速,强调了他知错就改。)

(4)小结。

养羊人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可见,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赶紧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发现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延伸拓展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

3、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为生字找拼音和词语朋友。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同桌互查,比一比谁写得更规范。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禾苗”图片,介绍禾苗的生长规律。

(春种、秋收)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禾苗的寓言。(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强调“揠”“助”“长”的读音)

二、初读寓言,认字读词

1、自读寓言,圈出“焦、筋、疲、喘、截”5个生字。

2、读一读这5个字,再看看它们在课文中能组成什么词语。

3、指名认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学习寓言,理解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1)指名4人各读一自然段。

(2)完成填空。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

(3)小结并完成填空。(师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要说出“揠”的意思。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3、精读体悟,明白道理。

(1)过渡:同学们说得还不错,但这只是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读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2)朗读体悟,交流汇报。

①出示第1自然段,理解“焦急”。

a、从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很心急?(“巴望”“天天”“一天,两天,三天”“焦急地转来转去”)

b、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人焦急的心情呢?

c、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d、齐读。

e、去掉“焦急地”,再读这句话,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去掉“焦急地”后,不能体现这个人很着急)

②出示第2自然段,体会“筋疲力尽”。

a、这个人是怎样把禾苗拔高的?他用了多长时间?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他的辛苦。扣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句话,了解他没休息,体会他的累。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他非常地累与辛苦。

b、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这个人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这个人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③出示第3自然段,体会“力气总算没白费”。

a、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人又累又高兴)

b、指导朗读:先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再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④出示第4自然段,体会“禾苗都枯死了”。

a、“明白”是什么意思?(清楚、了解)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

(因为禾苗只能自己慢慢地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都枯死了。)

b、指导朗读。

⑤小结寓意。

禾苗自有它的生长规律,人为地违背这个规律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凡事都要按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⑥拓展讨论。

出示讨论题目,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邻居,你在田里看见这个人在拔高禾苗,你会怎样来劝他?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孩子,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

4、深化对“揠苗助长”的理解。

(1)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吗?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赅又意思相符的词语?(急于求成、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等)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筋”“疲”2个生字。

2、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3、教师范写。指出书写要点:“筋”上小下大;“疲”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长。

4、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5

对于古诗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授,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一、古诗擂台赛

1、背诗

2、赏画吟诗(同学们能给下面的画面题上诗句吗?)

①画:柳枝随风飘摇,倒挂在小河上……

生:《咏柳》……

②画:春天到了,杏花儿也竞相开放了,偷偷地伸出了墙外……

生:《游园不值》……

③画:河里鸭子总是最先知道春天到来……

生:《惠崇春江晚景》……

孩子们通过给画题诗,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之后,孩子们见到某一处景,嘴里就会不由地哼出几句诗来,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二、学新诗《江畔独步寻花》

??从题入手

1、出示古诗,读题。(随机指导畔的读音)

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诗人在江边独自一个人在寻花)从哪里看出?

??赏读古诗,诗中寻画

学习古诗,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幅风景画,使之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熏陶或启发。

(1)寻花写花:

师:有一位诗人说读着一首好诗,就如同看到一幅美的画,轻轻读读这首诗,让我们走进那美丽的画里,感受画的美。生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境。

师: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

生: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花,把枝条都快要压断了。因为诗中有一句千朵万朵压枝低。我是从这句想象到。

生:四娘家花满蹊这句中也能看出花很多。

师:满蹊什么意思?蹊又是什么意思?

生:蹊就是小路。师:那满蹊就是什么铺满了小路?

生恍然大悟:是落下来的花铺满了小路。

师:谁能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花满蹊的感觉来?(自读后交流读)

师:小朋友,春天都开得什么花呀?

生:有油菜花、桃花、梨花……

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黄四娘家的花写下来好不好?

出示:你瞧,黄四娘家的花真多!

生1:你瞧,黄四娘家花真多啊!有粉红色的桃花,金灿灿的迎春花,红中带白的杏花,这么多的花让人看了真是心醉哟!

生2:你瞧,黄四娘家的花真多啊!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花香扑鼻。吸引了无数的蝴蝶来采花粉。蝴蝶翩翩起舞,这幅景象多美啊!

生3:你瞧,黄四娘家花真多啊!桃花笑红了脸,迎春花儿穿上了金灿灿的黄衣,还有粉中带白的杏花探出了头,好像要跟梨花比美似的!这么多的花儿都挤在黄四娘家的花园里,整个花园成了花的海洋,好美啊!

贴花(黄四娘家的花可真多,真美啊!让我们把刚才写了话的花片贴到黑板的花枝上吧!学生纷纷上台贴花)黑板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呀。

诗中寻花,感觉那飘着花香的花儿还在我们的眼前。凭着孩子们多彩的想象,课堂成了一个花的世界。阅读中练写更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式,写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意。孩子们不再会为作文无米下锅而咬笔尖,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很愿意下笔,真是下笔如有神。

(2)诗中寻蝶,蝶恋花

师:这首诗中除了花,还有什么呢?

生:蝴蝶。留连戏蝶时时舞

师: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你是从哪里读懂的?

生:蝴蝶在花丛中采花粉、跳舞……

师:蝴蝶可能会对花儿说些什么呢?谁来做只可爱的小蝴蝶飞到花丛中去跟花儿们说说话。(一生上台)那我们在座的同学可都成了花儿了。

生戴上头饰,展翅飞舞,飞到了一位学生面前。有礼地说:花儿,花儿你怎么开得这么美?

生答:谢谢你的夸奖,你也很美,你身上的花纹,你那优美的舞姿不知为春天增添了多少光彩。

生展翅又飞到了另一学生面前:花儿,花儿,你们为什么开得这么旺盛?

生略一沉思:春天到了,花儿都想看看美丽的春天。

师:(蝴蝶恋恋不舍地飞舞着)这么美的花儿,这只小蝴蝶都不愿飞走了,这就是——留连戏蝶时时舞。

好一个留连戏蝶时时舞,教师的这一创意真是一举两得。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跃了气氛,而且又使学生很深刻地理解了诗句,因为爱花,所以留连时时舞整个活动充满着浓浓的童趣。

(3)娇莺枝头啼春美

师:蝴蝶不愿飞走了,还有谁也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呢(黄莺)

生齐读: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小黄莺可能会唱些什么呢?你能来唱一唱吗?(略)

有的小朋友动情地唱起了歌,有的小朋友歌颂春天真美,有的小朋友还学起小黄莺叫了起来,课堂顿时热闹非凡,课堂成了鸟的天下。

师:这么美的景,诗人陶醉了,蝴蝶、黄莺陶醉了,连我们都被陶醉了,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整首诗。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背诗

孩子们天生好动,在活泼的课堂上,生动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最富有情趣的,也是孩子最喜爱的。

??扩展延伸,走近诗人,领悟诗情

师:(质疑)有这么多的花,诗人为什么还要去寻花呢?

出示背景资料: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在范阳举行反叛,准备大举进攻中原地区,打到长安去,推翻唐朝,自己当皇帝。由于唐军疏于防范,再加上政治腐败,很快这次战争席卷了大片土地,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师:还有两首诗,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

出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正是作者介于这两首之间写的,那时正是安史之乱平定,诗人心情比较愉快,有种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所以整首诗笔调比较明快轻松。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让我们再把这首诗来读一读。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同学一句话:文学的大门,永远为那些爱好它的人打开着。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番茄太阳”)

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 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明确课文中的人物,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感悟。

二、 精读感悟三个“番茄太阳”

1、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交流:

(1)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 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一指明明心中的.太阳 ,二指明明的笑脸 )

3、过渡: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我心中的番茄太阳”

1、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

明明是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人;明明热爱生活的人;明明关爱他人的人。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5、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归纳: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即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6、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说什么?问什么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工作计划8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6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最新6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工作计划5篇

语文四年级下册月计划最新7篇

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语文最新7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月计划最新8篇

202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最新8篇

教案小学语文优秀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064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