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总结网 >心得体会

读《论语》心得体会模板8篇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们的心得会变得更加成熟,反思自己的心得,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论语》心得体会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论语》心得体会模板8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1

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再丰富,绝对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学习又是件快乐的.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好学者则乐学。有的同志一看到书就犯愁,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学不进去,当然就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试想,书籍是一个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能静下心来想些事,应当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为得病没能复习,回校后自我加压,有时一节课做一道物理题,反复验算,心无旁鹜,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好。我觉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觉好。解答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朋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朋友来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土点,可以译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气,咱不就是君子么?这话在现实社会更有道理。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点能就逞十点能,稍有一点成绩就了不得了,写了几篇稿文章就要出书,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当明星,太浮躁了,用农村俗话说,恐怕别人把他当愣子。我倒觉得,一个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韬光养晦,厚积慢发。那种好出风头好充能显像的心态万万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亏的。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2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3

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是三思而后行,毕竟大家都知道,在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当你发现自己做错时,已经太晚了,因为一切都成为了定局,无法挽回,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想必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在《论语》中我们学会了处世,但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君子,做一个谦恭廉让,知耻铭志的社会有用之人。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说真的,我很欣赏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

工作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鱼的志向永远不会是能在天空飞翔,冰的志向也永远不会是变成火,在我们独处一处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论语心得》像一把火炬为我们苦苦追求的快乐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渗透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读的《论语》据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对周遭,学会快乐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生活。《论语心得》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4

妈妈给我报了坦坦国学班,就这样,我开始读《论语》了。《论语》十分有趣,里边有很多关于孔子说过的名言警句,比如教我们如何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治学方法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语》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

我最喜欢这句话:“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这里的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如果你想做君子,那就要尊五美,屏四恶。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位老奶奶,她看见了一个大哥哥坐的位置,大声骂:“起来,让开,我要坐。”那位大哥哥看上去身体很弱,很累的样子,那个老奶奶却坚持要他让座,大家都说:“你不能倚老卖老呀!”我想起了孔子的话:“老而不死,为之贼。”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道德品行不好的人从小不懂礼仪,长大无所作为,老了还要祸害社会。

?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子。他很谦虚,从不跟人比较。比如,孔子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不如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家更有钱吧!”孔子心想:“我若跟别人比,这样就违反了天命,就不是一个君子了!”,于是他严肃地说:“我不会跟你比的。”阳货很生气地嘲笑孔子家穷,孔子却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说完便走了。

以前,他的弟子很少,后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我很喜欢聪明的子贡,他十分的尊敬师长。子贡看见孔子,很尊敬地向孔子鞠躬并问好,还经常向孔子请教许多关于如何成为正人君子等方面的问题,孔子也非常喜欢子贡,教他各种各样的道理。孔子去世后,子贡就在他的墓地旁住了三年,子贡去世后,还嘱咐后人将自己的墓地和孔子挨在一起。

我也喜欢《论语》中讲到的第一学霸颜回。颜回家中贫穷,但从不放弃学习。每天晚上颜回都坚持读书,勤奋好学,后来成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本来想把他的学问传给颜回,可惜颜回却早早去世了。

?论语》还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多思考:“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如果要做一个正义的君子,那就要懂得九思,学习关于君子的话,千万不能和小人做坏事。

如果你想要成为孔子这样智慧的人,那么就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5

读《论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

“愤”是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教学内容中的部分意思,但又未能彻底弄明白而产生着急的心情;“悱”则是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因而十分着急的情形。以前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在学生“愤”与“悱”的时候,不是点拨,让学生去悟。而是着急于学生吞吞吐吐的话语,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如果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课文和点拨学生表达。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

就这样由自己喜欢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论到李泽厚先生解读,通过先生的指引,我深入论语的精髓和意境之中,连带着发掘自己意识深处的文化皈依与人生目标。,感觉《论语今读》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的过程,也就是同先生交心谈心的过程,先生以其敏锐的视角、渊博的知识与沉重的人生经历,给我们阅读论语,审视自我,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因此,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边读边思考边学习,感觉对论语的理解越来越多了。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6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就仿佛回到了古代,里面一句一句含有精华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诉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论语里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在再温习一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不去温习,那么你就会把所学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学习到的知识再温习一下,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大脑里,不会忘记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我的看拼音写词语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有许多同学在我后面呢,后来看了《论语》这本书后,,想想这也是不对的,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因为有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还保持这种心态,那么我就没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深奥的道理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都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7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8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论语》的读书心得优质7篇

论语关于仁的心得体会7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最新5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优秀7篇

《论语心得》观后感5篇

读教育类心得体会模板5篇

读《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模板7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模板5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优质5篇

读家庭教育书心得体会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763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