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在教案中提供多种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编写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的开展顺序,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 检查预习
1. 开火车读生字。
2. 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 抽读课文。
三、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 理解课文
1、 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 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 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 有感情地朗读。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冰。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并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冬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要求:
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冬爷爷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让大地一片雪白,它还能在方方家里的玻璃上画画呢!大家信吗?
2、板书课题—冬爷爷的图画(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指名读生字,全班以各种形式认读。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三、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7个生字,学生拼读。
2、给生字组词。
3、分析识记字形。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5、讲评学生的书写。
四、作业。
1、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2、找出几幅你喜欢的'图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送信游戏,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说一说屋内和屋外有什么不同?(温差大)。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暖融融”,“呼呼呼地吼着”。
(二)分角色朗读2—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会说些什么?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语看出方方想快点看到冬爷爷的画。
2、冬爷爷在方方玻璃上画了什么?
3、学习“兰花后面的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4、冬爷爷的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5、指导朗读。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课文,有什么收获?
3、科学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能收获许多知识的。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文。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用多种方法识字。
3、通过读文及情境对话理解,感受其中的幽默。
教学重点
学习5个生字、感悟文章的幽默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的幽默。从爱因斯坦父女之间的对话,体会幽默之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教师范读
1、请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2、学生多种方式读文,能将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1、体会文中动词作用:掉、弯、捡、找、递
2、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五、自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六、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用心思考回答问题:
1、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2、文中的两个角色分别是谁?爱因斯坦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3、用笔画出事情的起因,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说一说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4、朗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注意不同语气的读法。
5、眼镜找到了,又发生了什么趣事呢?
七、表达交流
你感受到文章的幽默了吗?说一说,好吗?
八、1、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两幅幽默画。
九、板书设计:
不用谢,爸爸
爱因斯坦
幽默
“小姑娘”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一、导入
先给学生几句关于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猜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二、教学内容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6、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三、练习时间:
1、先在ppt上用一些句子来给学生做一个检查,看看学生是否掌握,并在做题期间边讲解各种
修辞手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写,给学生加深印象。
2、学生掌握之后,给学生发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做题。
四、有时间的话给学生的练习题做讲解并总结。总结出学生已掌握的还有比较薄弱的部分,为下次备课做准备。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课题:《草原》。
2、介绍作者老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
(2)简要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的?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2、交流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风景的段落,画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指明反馈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敕勒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草原人更美的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③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们不得不分别了。课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蒙汉”指五十六个民族。“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2、小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画一幅展现美丽草原的图画,表达出你对草原的爱。
板书设计: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我的中国心》歌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2、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第三段,领会爱梅之情。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重点段,体会爱国情结。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
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
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2、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3、内容扩展,从哪些地方你也能体会外祖父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自由交流。
4、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5、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一、导入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 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 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 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 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 ”(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谓之间)
3.其
①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 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