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个人感受与文本结合起来,下面是久久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书籍阅读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书籍阅读读后感篇1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它不仅关乎教学效果的优劣,而且也影响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课堂教学语言要求语音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适度、节奏抑扬顿挫、语流流畅自然、表意准确生动、浅白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生动、声音清晰悦耳和富有启迪性。这些看似朴素、基础的要求背后实际隐藏着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口中所讲虽然未必是心中所思,但终究逃离不了主体主观思维的控制。教师外显出的课堂教学语言与其内在的思维品质、文化修养、人格特征以及心理状态都是紧密相关的。语言的成长就是精神的成长,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内在修养,才能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语言。
对于优秀的老师来说,他或她本身就是所教学科,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师的语言,这一点在很多卓越的老师身上都有体现。比如诗化语文的践行者周益民老师。
基于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周益民老师开启了他的语文学习诗意之旅。值得注意的是,周老师的“诗化语文”不是使语文教学诗歌化,也不是说教师的语言像诗歌一样美,而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
周老师在“给心灵寻找一块栖息地——《小王子》(节选)班级读书会”上,立足纯洁静好的`缪斯心性,结合自身深厚的儿童文学修养,带领学生围绕节选部分的核心词语“驯养”展开了一场贴近学生心灵、引发灵魂共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周老师与学生就“小王子说的驯养与我们原先认识中的驯养意思一样吗”、“驯养容易吗”、“在驯养中,到底是狐狸改变了小王子,还是小王子改变了狐狸”三个贴合学生学习需要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索,让学生在对重点文段的反复阅读中明了:驯养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爱,驯养需要仪式、沟通、爱、耐心、深刻了解对方和承受痛苦,驯养是双向的,小王子和狐狸相互驯养了对方。在此基础之上,周老师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世上真的有小王子和狐狸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周老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通过阅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几句古诗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音乐、人与事业等都可以相互驯养,这中间体现的是相互的需要和爱,双方都能收获来自驯养的幸福。教学的最后,周老师鼓励学生从小王子与狐狸中任选一个角色,想想他们的内心,写几句话,然后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核心词语“驯养”的意义有更深刻地把握。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体现出的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独到的文本选择上,更体现在他以孩子的天性为基石,通过提出富有引导性、启发性、趣味性、教育性的问题探究文本背后隐藏的人性哲理。这些外显为问题的课堂教学语言,无不体现了周老师准确的主旨把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教师唯有做到以内养外、内外兼修,才能气质如兰、口吐珠玑。
书籍阅读读后感篇2
今天我们看了一篇名做一个有缺口的馒头的文章,读完之后,我羞愧万分。
通过描写一个饥饿的小女孩把一个被咬了一口的馒头退还了给军队,最终被饿死的故事,歌颂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战斗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美德。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怒江西岸,一个国民党少校押送弹药和食品上前线,途中卡车陷在炮弹坑里,遭遇饥民疯狂抢车上的馒头。少校晓之以理,饥民们听后,纷纷把馒头送回了车上。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儿把一个刚刚咬了一口的馒头还给了少校。一周后,战士们胜利了,而尤小翠却在三天前饿死了。
感动之余,我惭愧地想到了自己。今天的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疼爱我的爸爸和妈妈。我不知道残酷的战争会让人们怎样的痛苦,不知道饥饿到底是什么滋味,不知道骨肉分离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和小女孩儿想比,我是多么幸福呀!而有时我却不懂事,不知道心疼爸爸妈妈,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发脾气,想起这些,我的脸阵阵发热,比起小女孩儿,我简直太渺小了。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拥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书籍阅读读后感篇3
“教学艺术具有莫大的魅力吸引学生想学爱学,激发学生乐学的高涨的求知欲望,给他们带来成功学习的愉悦,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心中不由一动。
以我朴素的理解,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以创美的过程和美感的形式带给创造者和观赏者以审美愉悦。失去了这种审美愉悦,不管是在创造还是在欣赏的过程中,都会失去美感,没有美感的东西,还能成为艺术吗?
教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是和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相伴而生的,教学艺术的创造必须以教学活动的进程为依托。没有具体的`教学活动进程,就没有教学艺术的鲜活的体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进程都能创造教学艺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创造了教学愉悦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综合体现。
教学活动进程中所产生的愉悦,主要体现为教育者的施教愉悦、被教育者的学习愉悦和观赏者的欣赏愉悦。教学艺术仅仅创造了教师的施教愉悦和听课教师的欣赏愉悦是不够的,因为教学的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愉悦的核心就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愉悦。也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愉悦的教学过程,才能创造真正的教学艺术。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实施,以及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运用,只有在带给学生以学习愉悦的时候,才能升格为教学艺术。
要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愉悦和学习动力,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学习的成功,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只有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持久的维持对学习获得的愉悦感,学生才能在不断的愉悦强化中把成功学习的愉悦内化成对学习的“乐”和“爱”,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艺术所创造的愉悦,应该以创造学生的成功学习愉悦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和“爱”作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动力为依归。我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构建和谐而愉悦的课堂!
书籍阅读读后感篇4
每当我打开一本新书,阅读一篇好文章时,我的心情总是非常舒适,就好像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朱自清的匆匆就是这样,它给我启迪,给我力量,催我奋发上进。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它深深吸引着我。仔细看下去,原来作者不是描写明媚的春光,而是用去而复返的燕子,枯而复青的杨柳、谢而复开的桃花来反衬时光“一去不复返”。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要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字字句句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往今来,人人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有了时间可以学习、工作,可以增长知识,创造财富。工人叔叔造机器需要时间,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富强都需要时间。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成就。
然而,就像俗话说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宝贵的时光又是容易流逝的。就像文章里描述的`那样,稍不留神,时光从水盆里,从饭碗里,从凝视的双眼前过去了,从身上跨过去了,从脚边飞去了,像轻烟、像薄雾那样飘走了,留下的只有叹息、与徘徊,只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不枉此生。
再有将近400多个昼夜,我就将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有时我真着急呀!恨不得一把拖住时间,让它慢些跑。妈妈说:“要珍惜时间,就要会利用时间。”我体味着妈妈说的话,反省着自己,不再让自己上课听讲时走神,不再放学贪玩,不再让时光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
书籍阅读读后感篇5
咱们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学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孩子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老师教起来也感到力不从心。我一直有个疑惑,外国的老师是怎样教语文的?外国的小学生又是怎样学习的呢?自从我读了《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之间的差距。这本书的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吴教授给了我们一双看世界的眼睛,看看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则能更好地知道我们的教学得失。
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开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学中识字、听说、写作都是围绕着阅读开展,在阅读中识字;通过阅读学习写作,即读写结合:结合阅读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等。在听说读写四项任务中,阅读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我们语文教材主要是阅读教材,听话、说话、写话没有独立的教材。
第三,阅读课时占绝对优势,超过70%。
我曾在别的教授讲座上听到或杂志上看到国外的阅读教学,似乎都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在教室里或到图书馆、阅览室里自主阅读,不少人也大肆宣扬,似乎西方经济发展迅速、学生创造力强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他们的那种阅读课,是指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在扎扎实实训练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之外,他们的阅读课的确有声有色,的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为主。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他们阅读课中方法论思想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掌握了规律,掌握了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而分编型教材使用国家的这种思想在阅读课中体现得非常具体、鲜明。比如美国阅读教学中的小型课,就是很鲜明的例子。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解读文章,而是交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如一年级的课题《怎样理解不认识的词语》,五年级的课题《如何解决阅读中的疑问》,都是着眼于阅读策略的教学。学生学到的这些策略性知识,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经常用到。
看看外国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的确立、教材的编写,如美国的阅读教学不仅给出了达成的目标,而且非常具体地给出了每学年学生阅读进步的测量方法和时间,还非常具体地举出了检测目标达成的具体表现,再对比我们自己的教材、课程、目标,最比觉得缺陷越多,我们的阅读课完全是取决于每个老师自己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普通老师所能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现代语言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的。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几乎所有的阅读技巧、策略都是自己在长期的阅读中摸索出来的,既不成体系,也不见得完全科学,很多时候阅读方法甚至还很原始。所以我们应主动积极地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课中,教学目标要单一,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组织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我们在讲读课文环节中教学目标就能够集中,教师无需再去考虑如何结合讲读安排、听说写作和语文知识教学等内容,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使得阅读教学的复杂程度大为降低。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相对简单,还避免了什么都得管,结果什么都管不过来的尴尬局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在吴教授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这本书的思想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跳出庐山,遍览群山,方能更好地领略庐山的景致。
书籍阅读读后感篇6
在这个学期里,我读了林海音奶奶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一本最让人难忘的好书。它记录了小英子丰富多彩的童年故事。里面的人物也十分丰富,有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有爸爸、妈妈、宋妈、小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
这本书讲述了小英子小时候在北京发生的许多事。它通过小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体现了出来,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小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的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其深意。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小英子的童年是十分快乐的,身为大小姐的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便有了这本《城南旧事》的产生。回忆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爷爷奶奶只有我一个孙女,于是,我便成为了他们的掌上明珠。就连给我喂饭就要跑到这,跑到那,也毫无怨言。童年的回忆是多么的美好,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再从头,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来了。
小英子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她的童年故事十分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城南旧事》就如苦涩中的一丝香甜,把我们拉回了过去,回忆童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